有時候,真的會覺得,「擁有堅強的意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清大就學期間,最困擾我的事有兩件,
一件就是:流言。另一件就是:投稿。
流言的部份,多說無益,太無聊了,跳過。
會議的部份才是我想說的重點。
我們所的老師很喜歡鼓勵學生投稿,
幾乎每次見面都會問你最近有沒有投什麼會議,
發表狀況如何,好不好玩,見到什麼大師嗎?
在這個氛圍下,還在念碩班的我們,就以為「會議=榮耀」。
於是大家就一股腦地投稿投稿投稿,
即使文章只寫一半,先投再說;
即使文章只有一篇,會議有三個,也是都投了再說。
對於投稿結果,老師的反應也很有趣:
如果是大會議
有上:「喔...不錯喔!可以去XX玩了!」
沒上:「沒關係啦!常有的事情,下次再投就好了。」
如果是小會議
有上:「阿?你幹麼投那個會?那個名不見經傳的有什麼好投的?」
沒上:「沒關係啦!也好,省點機票錢。」
如果你都不投會議...
老師:「XX啊~要多發表啊!積極一點!」
如果你常常上會議...
老師:「會議不要參加太多...重點的開幾個就好了...會議的紀錄多其實沒有什麼幫助。」
如果一個班裡面,人已經不多了,又在這種氣氛下,
有人有上,有人沒上,就莫名形成一種競爭的狀況。
接著開始有人默默地投稿,因為怕沒上會丟臉。
有人開始默默地出國參加會議,因為怕討論這個會讓別人難堪。
事情開始變了樣,而學生開始迷失。
會開始想:我到底是為什麼投稿?投稿是為了誰?
是為了讓老師稱讚我?是為了我CV上多一個會議記錄?還是啥?
如果會議的紀錄多其實沒有什麼幫助,那老師為什麼要鼓勵我發表?
你們要我好好唸書,要我參加計畫,要我投稿出國,又要我幫忙所上其他事務,
你會不會要求太多啊?
做這麼多,就只是因為怕老師會對自己有壞印象,被列入黑名單。
因為即使以後熬出頭成為教授,還是要顧慮以前指導老師的想法...
陰陽咧!
老師權力好大,我們學生真他X的累!
我整個憂鬱症都要爆發了...
後來不知道哪一天,熊熊想通了...
投稿的本質,跟「能否讓大師們對我刮目相看」沒有關係...
若是出席的大師中,有人是你很希望她給你批評指教的,那就去投,很簡單。
如果你覺得你不需要別人給你回饋,你就省下機票錢去大吃大喝,也很好。
會議的本質,應該是一群學者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拿出來分享,
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藉由討論,一起看看有哪裡需要多研究、多著墨,而哪裡是不必要的。
其他學者在會議上問的問題,如果我答不出來,
那就是我研究的不夠,我很抱歉,請你給予指教,而且我會回去再多加研究,
下次再有新發現,我們再一起討論。
跟「那個人一定是在攻擊我,所以我下次一定要反對他」一點關係也沒有....= =
有人跟我做一樣的題目,那很好,
因為需要研究的事情這麼多,大家要分工合作是很自然的。
如果我們一起研究這個東西,得出相同的結論了,那很有可能真理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得出不同的結論,那我們一起仔細看看,是否其中一個方向是需要再調整的。
跟「他在跟我搶題目」一點關係也沒有...= =
在發表時,是否一定要裝得很懂?
為什麼要「裝」?裝懂一下子就會被發現,根本沒法裝...
而且,若是有大師在場,裝懂只是自殺的行為罷了。
你也可以表現出來你真的沒有很懂,請大家給你指教~
我看過有的人是這樣上台報告的:
他講完之後都會說
「我的研究目前是如此如此,但我相信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希望大家不吝指教,多多給我意見及批評,謝謝。」
而且他演講一定自備錄音筆,為的是把人家問他的問題錄下來,以免上台時來不及筆記。
我真的覺得他很謙虛,很棒,是很值得學習的前輩。
所以......也許我這樣想真的很天真,
但我覺得就是要堅持這個信念,才不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
還是一句老話,個人造業個人擔。
你要聽老師的話汲汲營營地投稿,那就好好地投,
在不爽的時候也不要怪給老師,因為你其實可以決定不投。
你不想聽老師的話一直投稿,那就選自己想投的去投,
在老師怪你怎麼不積極的時候,也不需要緊張,只要你自己知道你在做什麼。
我不是不積極,我只是不想盲目地跟著別人跑,一直摔倒,
我要用自己的步調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