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出自海洋之心
透過黑白的影像娓娓道來的是對於人性與制度的控訴,卻也是對於情感與友誼的褒揚。
少掉了色彩的斑斕,「不能沒有你」反倒回到一種真摯情感的聚焦,讓人久久無法自己。
尤其是電影中鋪陳著一個憨厚耿直的父親與一位寡言乖巧的女兒,兩人之間無可或缺也無可替代的真情。
那或許少掉了許許多多言語的承諾,一如電影中抹去了光鮮亮麗的色彩,但那卻無損於撞擊人心的力道與深沈。
「不能沒有你」是一部依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
電影的一開頭便是一個大人親緊抱著一個小女兒在台北火車站前的天橋上,試圖往下跳。
那聲聲吶喊的控訴,讓人動容,也讓人不忍。但
是嗜血的媒體,彷若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瘋狂地拍攝著畫面,
更透過衛星連線很快地傳達到每個人家中的電視機前。
導演透過鏡頭的運用,畫面從電視機裡的嘶吼與不安,漸漸拉開到電視機旁的觀眾。
讓人感到悲哀的是,新聞綜藝化的後遺症使得眾人少掉了同理的關切,反而是在一旁嬉鬧吆喝下注。
就這樣,跳與不跳之間彷彿不是性命交關的課題,而是眾人遊戲人間的賭局。
透過畫面,那一聲聲的困頓而無奈的泣訴,
與畫面外那一聲聲自以為是的輕蔑與玩笑,不由得讓心揪在一起,即便不想承認,卻也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人性。
隨著電影的回溯,一步步揭開了事實的真相。
尤其是兩人間的關係,並非如媒體所言,是一位失控的歹徒夾持一位無辜的小女孩。
相反地,那是一對相依為命,安分守己的父女。雖然生活的非常辛苦,但是兩人並無任何的怨言。
仍然守著殘破的家,一天一天地快樂地生活著。
沒想到現實的無情與荒謬,人事的虛偽與推託,卻將他們兩人一步步逼上絕路。
回到故事的原初,李武雄是一位在高雄港討生活的無照潛水夫,其藉由簡陋的設備潛入海中維修船隻以賺取微薄的薪資。
妹仔,是與其相依為命的七歲女兒。
兩人居住在簡陋不堪的廢棄倉庫中,仰賴著偷接的電,以及時有時無的水。
故事的轉折在於因為妹仔已達入學的年齡,卻仍未報戶口,所以警方前來關切。
那原是好意,武雄也能體會唸書的重要。於是隔天便立即前往戶政事務所,想要辦理相關手續。
殊不料,妹仔的相關資料中(該是出生證明)所註記的是母親的姓名,而母親早在多年之前便已經離開這對父女。
武雄原本只是單純地憂心其與妹仔的母親當初並無任何婚姻效力,而只是同居關係,而且其根本不知道她的下落。
沒想到更讓武雄吃驚的是,妹仔的母親其實是位有夫之婦。
亦即早在與武雄同居之前,妹仔的母親早已嫁為人婦,而且其婚姻關係迄今仍然有效。
這樣的變故使得妹仔的監護權在法律上便自然而然地屬於妹仔的母親與其丈夫。
反而妹仔真正的父親武雄,在撫養與監護權上並沒有任何的資格與權力。
這突然其來的轉變讓這對父女感到不安,但是憨直地武雄仍努力地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在找不到任何頭緒的狀況下,武雄只得求助於同鄉的好友阿財哥。
阿財哥則建議武雄去尋求目前在擔任立法委員的國小同學幫忙。
於是這對貧窮的父女隨即騎著機車,從高雄一路北上。
接著畫面帶到在霪雨霏霏的台北街頭,單純地武雄怎也想不到要見立委一面,不僅得要預約、還得經過許許多多繁雜的手續。
電影中立院的員警不斷地告訴武雄,他得要按照既定程序,不能貿然放行,這原是其職責所在。
可心急地武雄則不斷地表明,他有急事,他們從南部上來。
透過電影的畫面,可以感受到員警的不耐,其只是不斷告訴武雄他知道他們從南部來,不需要一再強調。
可是這員警不知道,從南部來背後的意義在於,
武雄可能找不到地方可以過夜、可能沒有任何多餘的金錢可以多做逗留、可能要儘快辦完事情回到高雄、可能……。
還好,最後武雄仍得以順利地找到了立委,只是結果不難想像,
立委委託助理協助,而助理則以電話聯繫警政署,武雄帶著妹仔進入警政署得到的答案卻是得回到高雄找一位專員提出專案。
就這樣繞了一大圈,雖然辛苦,但武雄以為事情已經順利解決,於是仍開心地帶著妹仔回到高雄。
一路上或是妹仔坐在後座雙手平舉似飛翔之狀、或是在學校黑板畫著父女所賴以維生的海洋、或是父女倆合作摘著芒果,
那份輕鬆、那份快樂、那份幸福,一部份來自於父女彼此的深情照護,可有一部份也來自於他們對於人性的感激與信任。
但結果呢?在那份信任之後他們得到什麼?
回到高雄之後,
武雄不僅找不著原所約定好的專員,
其他的工作人員還憤怒地表示整個案子已經正式移交社會局,並且冷漠地告知武雄將會被約談。
這一切種種,讓事件不單單只是回到原點,甚至落入更糟的狀況。
心慌意亂的武雄,這會兒更感無助,左思右想仍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於是只得再度帶著妹仔北上。
可是不同於上一回的狀況,這會兒其找不著立委、找不著助理、找不著官員。
帶著無奈與憤慨其單純地以為直接去找總統協助,或許有機會得以解決當下的困境,卻反而被懷疑為危險份子而遭到逮捕。
雖然末了釐清事實之後,武雄得到釋放,但是心灰意冷的他,感到不解的是為何妹仔是他的女兒,卻得不到所有人的認可。
法律的冷酷、官僚體系的推諉、人性的漠然,終於將其推向無助與困苦深淵。
此時畫面接到一開頭,記者們蜂擁而至地以陌生人夾持女孩作為新聞的標題,
那聳動的背後卻仍然訴說著不在乎事實的專業沒落。
結果武雄進了監獄、而妹仔則受到社會局安置的處遇。
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
假釋出獄後的武雄更加勤奮地工作,只想儲蓄更多的財富以證明其可以供養妹仔的生活與學習,
而另一方面其則利用每天放學的時間到每一間國小去尋找妹仔的下落。
妹仔呢?事件發生的兩年後,社會局找上了武雄,其告知妹仔這兩年過得很好
只是那所謂的很好,或許強調著妹仔功課上的傑出、衣食上的無缺。
另一方面卻是換了四個寄養家庭的艱辛,
還有更關鍵的是,妹仔在離開武雄之後便不再開口說一句話。
那無言的控訴,懷藏著對於父親的想望,對於其他眾人拆散父女情誼的反抗與敵視,
更是對於自身無能為力的一種自我封閉與自我懲罰。
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每當武雄下潛到海裡時,妹仔總是會趴在船舷,深情地望向海中。
武雄曾經問妹仔:「你看得到我嗎?」
妹仔點頭。
武雄再問:「海那麼深,妳怎麼看得到?」
妹仔回應:「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
那份看見是因情之深,那份看見是因彼此緊緊相依的心啊!
這也難怪,當妹仔被帶走之後,
武雄在一次潛水的情況中,因為過於思念妹仔而幻想著船舷旁有妹仔的身影,
而想直奔海面卻忘了減壓,導致罹患潛水夫病而住院。
還好,稍感寬慰的是,武雄並未因此而危及生命。
電影的最後,當武雄搭著船要回到港口時,岸邊等待的是一位穿著美麗鞋子與華麗洋裝的小女孩。
其身影在海風的吹拂下仍屹立不搖地站著,那是一份深切的等待與盼望,那是一份無窮的希望與慰藉。
兩人間仍然沒有言語,卻足以讓人淚眼婆娑。
那氛圍裡所有的言語都是多餘,愛的流轉,情的在乎,早已登於極致,試想那又豈是言語所能表達的啊!
其實,綜觀整部電影,那關於人性的描繪與社會制度的反思,確實讓人驚歎不已。
或許那可以先拋下對與錯的二分思維,
而是回過頭去想想,這樣的情境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或者去反思整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舉凡官僚體系的作風,高舉著一切按照規定來的大旗,未必有錯,
但那事不關己的高傲與冷漠,或者將法令規定拿來當擋箭牌的模樣,則讓人心寒。
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這樣的論述曾經引發許多的討論,正反意見交錯。
有人言,因為這樣的說法,造成情置於法之前,而亂象叢生;
有人言,以法而忽略人情,宛如抽離了人性,而造就了冷漠與疏離。
在此,並非要去論述何者為是、何者為非,
一如官僚體系背後的分工有其發展的背景與需求,但是若以此為推諉責任的藉口則讓人感到不堪與悲哀。
再者,社會局的介入亦可看成是高舉善意的大纛,
但究竟什麼是好,有時很難在短時間的評估中得到中肯的結果。
或者,甚至沒有所謂中肯的結果。
每個決定都含括好與壞,關鍵在於站在那個角度來思維。
站在安置的立場,如果妹仔居住在寄養家庭,但可以常常見到父親,或許可以緩解了兩人思念的愁苦,
但卻又可能造成妹仔在新生活適應上的排斥與抗拒。
可是若是剝奪兩人間互動的機會,卻又低估了兩人間情感的牽繫,以及其所可能造成的傷害。
有時常常會想,當物質被看得比心靈更重要,當表象被看得比實質更重要時,
很多決策背後的風險,便往往隨著時間的遞嬗而提高。
另一方面,新聞綜藝化的報導方式更是反映在眾人觀看時的那份抽離,尤其是那副事不關己的模樣更是讓人心痛。
曾有研究指出,弱智媒體所反映出來的新聞綜藝化,
不僅壓抑了事實真相的表露,也隨之降低了觀眾反思與判斷的能力。
那其實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危險的,因為少掉了自我價值置入的反思,
那麼對於媒體報導的全然接受,其所引發的其實是拋卻了自己的觀感,隨著媒體起舞。
亦即少掉了媒體識讀的能力,追逐真相、理解事實也就不再是眾人所關注的焦點。
於是乎,弱智的媒體將慢慢型塑弱智的公民,仔細想想那其實是很可怕的。
唉!還是回到人性上吧!回到可愛的妹仔與憨直的父親。
其實若仔細剖析妹仔對於父親的情感,在那生活拮据,物質環境匱乏的生活裡,
妹仔對於父親的濃烈情感,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武雄也用同樣濃厚的深情對待妹仔。
沒有良好的教育、不擅言詞的特質,讓武雄並不會以言語作為情感表達的媒介,反而透過真誠無偽的心靈。
那或許獨特,但換個角度來看,他們所呈現的其實是人性的真摯、是人性的本然、更是人性的極致。
可曾想過,語言,在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在架構起溝通的主要管道後,相對地也給予人們誇飾與矯揉的空間。
於是語言的存在,便可能遮蔽了事實的真相。
以此來說,人與人間的互動在剝除了語言的外衣之後,遺留的是人珍貴的本心啊!
於是乎,會單純地以為武雄與妹仔的互動就是建構在以本心為基礎的情境裡,
這也難怪當妹仔被帶往寄養家庭之後,其什麼話都不說。
因為其找不到能以心為溝通媒介的對象,或者其實她說了,可是沒人聽的見。
這也使得當劇末武雄與妹仔在隔了兩年之後再度相遇,
那過程中沒有激情的言語與吶喊、沒有相互擁抱的熱烈與興奮,卻更加讓人動容。
畫面裡對照著仍然靜默不語昂然迎接父親的妹仔,以及抵達岸邊深情回望的武雄,那是他們獨有的溝通模式,
那更是他們之所以無法為外人所理解的深情。
所謂的千言萬語在那相遇的本心中早已相互傾吐,又何需語言的協助啊!
最末,想藉由余德慧在「生命史學」一書中所述的一段話作結:
「語言出現了的思維其實並不全然取代生命,但是人類卻用語言遮蔽了非語言的生命。」
電影中最不擅長言語的兩個人,卻能展演人性的真摯與深情;
而最擅長言語的人卻反倒失卻了人性的質樸與真誠。
回想著畫面的點點滴滴,心裡的感動再次溢滿心懷,
深深地感激這部精彩絕倫的電影,「不能沒有你」。
--------------
最近很想去看「不能沒有你」,但已經下檔囉,等待DVD中。
這部戲,我光是看到預告就飆淚了,剛剛整理文章又飆了一次...T^T。
想必正式要看一定要預備衛生紙的...= =
因為,我親愛的爸爸也非常疼我,而且大家都是叫我「妹仔」,
所以對於這種南部人的背景真的非常有感觸啊!